心理学家:出现这两大特征,说明你正在培养一个天性凉薄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3-02-03 07:36:12作者:智慧百科

心理学家:出现这两大特征,说明你正在培养一个天性凉薄的孩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提到天性凉薄,大众的第一反应是冷漠无情,没有任何人情味;前段时间的吴谢宇案,老荣枝案,大众通常会为像上文事件中的嫌疑人贴上许多标签。

“杀人魔”“没有良心”,这些特征确实符合某些人格的特征,比如最近很火的一个心理学名词“反社会人格”。

有一些人确实是天生性冷漠,这和他们的大脑前区缺乏有效联系有关。他们感受性差,情感不丰富。而大部分人的情感冷漠,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大脑是正常的。


这要追溯到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很大程度影响孩子的性格,当孩子出现以下几点特征,父母就要开始注意了。

极度自私

在父母眼里,女儿就是贴身的小棉袄,小雪是一个长相漂亮的女孩,从小就备受家里人的宠爱,这让她养成了公主脾气;有一次父亲生病瘫倒在床,想叫女儿帮自己端杯水,结果对方甩来一句:“自己不是能走吗?为什么非要我给你端水?”


听到这里,父亲的心凉了半截,但很快,父母又原谅了女儿,依旧对她宠爱有加,很多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即使是自己做错了,父母也选择忽视,还对自己百般顺从。孩子自然而然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只关心自己,对别人无动于衷。

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缺少父母的陪伴,小的时候,孩子都喜欢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但父母经常外出打工,就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看着别人的父母都能陪伴左右,孩子就容易心生怨气,每逢佳节父母归来,尽管好吃好喝地摆在面前,他们也无动于衷: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没人在乎他们的真实感受,爷爷奶奶能力有限,孩子就建起了心理防御机制。

这导致他们很难和父母建立情感链接,从而在人际关系当中,无法与别人建立好亲密关系,缺乏感受情感的能力,同理心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低,即使内心波涛汹涌,在别人眼里就是冷漠无情。

过度理性

情感冷漠症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也叫空虚症,是一种情绪减退的病症。有心理学家指出,这种情况最早发生在美国的大中学校里,患病的是一群青少年,他们身上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


那些能跨越阶层,发家致富,实现逆天改命的人,都一定程度隔离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己非常严苛,不会轻易陷入感情的漩涡,因为他们内心明白,感情不一定成功还会拖垮自己。

在别人眼里,他们就是冷漠无情的赚钱机器,要想成功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代价也是无比痛苦的。

孩子很理性,是情感淡漠的突出特征 ,他们的父母往往非常严厉。在原本天真烂漫的年纪,就应该做小孩子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成为一个“小大人”,承担起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那些过于理性的孩子,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整个人仿佛是一座冰山,别人怎么走也走不进他。


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即使表面上和别人相处得很好,也无法走进别人的内心。成年人,会慢慢地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在人遇到难以接受打击跟挫折时,会将这些痛苦压抑在潜意识里面,然后使自己根本感觉不到痛苦,或者直接将它忘记,好的情感隔离有助于人们战胜困难和挫折,更进一步。

然而,错误的方式就是只是暂时的压抑,一到关键时刻便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但凡是外在冷漠,内在如火如荼或外在热情,内在悲伤的人无不长期使用了情感隔离,沉浸在无人理解的情绪中,无法走出来。


长此以往,就有可能转化为焦虑症,抑郁症。那些亲人去世却面无表情的人,真的是冷漠吗?只是太过于痛苦,而采用了情感隔离,而一旦触碰到那个熟悉的味道场景,便再也压抑不住内心悲痛的情绪。

长期压抑隔离自己的人,看似和常人无异,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能开怀大笑,最可怕之处就在于他们自己已经意识不到了,就像一颗潜伏的定时炸弹一样,随时等待着摧毁你的一切。

孩子如果不能平衡好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成年后就有可能得上心理疾病,回避型依恋人格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往往和父母关系淡泊,缺乏感受情感的能力,不会或不懂建立亲密关系。


和回避型依恋人格谈恋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无论你对他们多好,永远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他们内心也渴望一段亲密的长期关系,但是到真正谈恋爱的时候,却常常难以真正地敞开心扉去进入到这段关系当中,对于别人带着很强的防备心和疏离感。

所以他们宁愿把所有的委屈和难过憋在心里,也不会在表面上暴露半点不快。


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人们都把情感压在内心最深处。大部分外表冷漠无情的人,内心深处都布满了不愈的伤痕,这里住着一个无比脆弱的孩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个孩子,不让他们被外界伤分毫。

小时候这个孩子无能为力,但这个孩子现在长大了,他有能力去维护自己的幸福。你已不再是一个小孩,即使曾经遍体鳞伤,也要勇敢去爱!

本文标签: 天性  父母  人格  依恋  潜意识  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