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见啥要啥”,不想惯坏他,就这样培养自控力!

更新时间:2022-07-28 12:05:59作者:未知

娃“见啥要啥”,不想惯坏他,就这样培养自控力!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问题来了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娃就是要某个玩具,就是想吃某样东西,还有总是有很多其他要求……

满足吧,就怕惯坏孩子,以后他得寸进尺,见啥要啥。

但不满足呢,又怕委屈了孩子,担心他产生匮乏感。

听说可以用延迟满足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是不是真的有用? 这个度又在哪里呢?

为什么?

我个人很不喜欢“延迟满足”这个说法。 它有这样一层意思:明明可以满足,但我硬要人为给孩子制造困难。

换位思考,假如你很想要一件东西,你队友说,我给你买了,但是下礼拜再给你,你是什么感受?

可想而知,这样的刻意训练,并不能锻炼自制力,反而会伤害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因为不是心甘情愿选择延迟的,长久被堵的欲望,还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 只要时机合适,就会报复性反弹。


那难道孩子想要就得一味满足吗? 肯定也不是的。 相对于“延迟满足”,我有一个更温和的方法,就是带着孩子“学会等待”

可以怎么做

1、“学会等待”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会等待”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点滴中,就要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比如: 公共场所提醒孩子需要排队,“我们需要等待”; 游乐场上要制止孩子随意抢玩具的行为,“这是大家的,需要轮流玩”。

而且,规则不是只针对孩子的,是全家人要共同准守的。开始规律吃饭后,就普及全家均衡饮食的概念; 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后,就设置一个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准则。

这样的标准统一,可以让规则清明,让规则真正内化。


2、“学会等待”是以接纳情绪为前提的

情绪永远被接纳的孩子,会和父母有很强的联结,他们不会因为一两次的被拒绝,而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欲望是可以被正视和接纳的。

那具体怎么做呢? 分下面几种情况

① 当孩子想要,但不在预算规划内——认同需求,分享我们的预算规划情况

“你真的好喜欢这个玩具,恨不得马上就能带回家。不过妈妈今天是来买菜的,并没有计划给你买玩具,所以钱带少了。我们先把菜买了,到时看看是不是还够钱买玩具”。

② 出于新鲜感,执意想要,也是可以满足的——化“想要”为“等待”

“你看,妈妈这次出门的确没带那么多钱,这样吧,我们今天先回家,如果明天你还是很想要很想要,那么我就来买下它”。

③ 短期实在不想购买的——将“想要”变成更大的“期待”

“我们家里其实有好几个机器人了,但我知道这个是不一样的,我们等到宝宝下一个月生日,我们再来买吧”。

④ 对于更大的孩子,我们还可以把“想要”变成行为计划

“看得出来,你真的很想很想要呢。你平时有储蓄计划的,我们回家看看钱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我们看看如何从现在开始省钱(或者赚钱),来尽快买下它”。

不管什么情景下,都不要去打压孩子的欲望,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解决方案。

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有欲望可以提出来,在合理情况下会被采纳,那么他反而就更加愿意等待。


3、“学会等待”没有优劣比较

让孩子等待时,不要把“想要”变成奖励或着交换条件。

比如,不要说“写完作业才能玩游戏“ 、”吃完饭才有冰淇淋”,这都是在 无形中告诉孩子,游戏就是比作业有趣,冰淇淋就是比饭好吃。

而是说: “现在是写作业时间,我们需要把作业完成,再去玩游戏”; “我们正在吃饭,吃饭时,我们不吃冰淇淋”。

不要有比较,而是和孩子明确做事的条理性,以及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


退一万步讲,立刻满足还是晚几天满足,甚至都不满足,并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每次的行为和语言都是一致的,传递给孩子都是一致的做事和待人接物的准则。

那么慢慢的,孩子就能形成自己的准则。他们就能“自治”,而这才该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给云闺蜜的话:


话题索引

搜索历史文章

本文标签: 玩具  自制力  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