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毒插画”当热点解读的我们,却漏掉了最重要的事

更新时间:2022-06-06 15:01:09作者:佚名

把“毒插画”当热点解读的我们,却漏掉了最重要的事

最近,我和大家一样都在关注着“毒插画”事件。目前为止,教育部已经成立调查组,全面彻查教材插图问题,对查出的问题立行整改,让我们一起保持关注。

人教社这版数学教材插图问题上热搜之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套教辅书籍中,又被爆有一张疑似穿着日军军装的人背着老太太的照片,配文说,这是雷锋做好事时付出的艰辛。


不光教材,童装品牌“某布衣”生产的儿童服装上,近期也被爆“再度”出现诡异图案,包括鬼脸、疑似罂粟等……

作为父母,对于这些事件本身,我们必定会义愤填膺,有权利有义务去诉求彻查真相,严肃追责一切违法违纪的组织和人员。

但与其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假如孩子已经接触了“毒插画”怎么办?

这次没有殃及,万一未来孩子接触到了其它的,花样繁多,防不胜防的“有毒”内容,我又该怎么办?

这成了我最近思考的重点,毕竟随着孩子长大,他们接触的媒介内容就会越来越广泛。

细想想,这就跟我们养孩子,一定会接触细菌病毒一样,真只靠父母来提前“消毒”,阻断一切接触的可能性,预防所有风险,那必定是做不到的。


01

先观察再交流

先来说说,已经接触到了“毒插画”怎么办?

父母先别慌,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未必达到我们成人的水平。我们看着“辣眼睛”的画风文字,孩子未必就吸收了,甚至可能压根就没注意。

可以先观察,看看孩子有没有“异常”的表现。

举例来说,看了带有“色情诱导”的图片文字后,孩子有了尝试行为,比如突然出现此前没有过的自慰行为,或者对小伙伴有语言、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示;看了“恐怖”图片后,出现了晚上不敢睡,一直噩梦的情况。

这些反常的行为,就提示我们孩子很可能受到影响了。

这时,必须要进行干预,最好的入手点,就是讲述和谈论。

你为什么晚上不敢睡觉啊? 我不知道。 你是不是害怕,夜晚你容易做噩梦。 对,我眼睛闭上就会出现大怪兽。 怪兽长什么样的呢? 就是头很大,眼睛也很大,特别丑,一张嘴就是血淋淋的。 哦,因为你害怕怪兽,晚上出现在你的梦里,所以你才不敢睡觉。 那些怪兽只是在书本/电视上的,不会真的伤害你的。 对哦,在书上的,不在生活中的。 是啊,而且你可以和自己的头脑对话。 怎么说啊? 就可以告诉自己的大脑,那些怪兽伤害不了我,哪怕它们出现在我的梦里,我也有能力打败他们。 这样会有用吗? 当然啦,你可以多和你的大脑说,你的能量永远比任何“怪兽”都厉害。

很多时候,孩子看了动画/绘本带来的影响是“内显”的,他们并不会有很清楚的认知,我是看了这个动画,所以才害怕的。

从大脑认知学来说,这种影响就是已经进入到了“潜意识”。如果我们父母只是一味地鼓励说“勇敢点”或者无视这些恐惧,那么孩子反而会愈发认为,自己的这份认知是对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剧。

最好的疏导就是,讲述,把情绪语言化,就相当于让我们自己看到自己的“潜意识”,然后自己找到了对付它的办法。


插个题外话,这样的方式适用范围很广,能帮助我们把理性的力量带入到混乱的“内隐记忆”。

举个例子,读书时上台发言出丑了,这个片段进入了“潜意识”,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想说话。如果这时父母还贴“内向”的标签,慢慢我们就自我认为,自己就是嘴笨,不擅长沟通,从而真的变成了内向性格。

而假如我们及时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并且有意识引导,告诉自己,已经过去的一次不良体验,根本不会影响现在,更不会影响未来,甚至是找个客观理由,比如那天早上我只是没吃饱,所以上台肚子饿了,表现才不好;那么这次出丑的经历,很快就会被淡忘了。

那如果孩子受到有“色情诱导”内容的影响又要怎么办呢?同样也是讲述,但更需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对于“性”的好奇。


所以除了和孩子讨论聊天外,还需要多做这么两步。

首先,确保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可以意识到,自己对于“性”的好奇,和提问其他内容一样,在家里都是可以被允许,而且被鼓励的。

多给予孩子正确了解性知识的渠道,多准备一些我们筛查过认可的性教育读本给孩子看。

其次,对于已经出现自慰等行为的孩子,要多带着孩子出门旅游,见朋友,体育运动,通过增加丰富的活动内容来转移孩子对于“性”的渴望。

总结一下,怀疑孩子受到影响了,先按兵不动,观察孩子行为。如果发现真的需要干预,可以利用这样的讲述方式,帮助孩子梳理。

当然,假如父母在观察中发现了强烈的异常,或者自己试图引导孩子而遭遇了强烈的反抗,那就需要立刻向专业人士求助,比如咨询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推荐大家优先考虑公立三甲医院,谨防着急上当)

02

提供多样性

看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观察了孩子好像不受影响,但是这种品味审美的损害怎么办?而且万一没有短期影响,有长远危害怎么办?

我个人有个习惯,孩子的绘本和动画片,我都会自己先看一遍的,作为第一道把关。

但这次的插画出现在了课本里,有点让我们大家“防无可防”的感觉,我想这也是这次很多人异常愤怒的原因。

那孩子的确一直在看,虽然观察了没啥异样,但对于孩子品味审美,甚至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了长远的影响怎么办呢?

其实这件事就好比饮食,孩子尝了糖果薯片这些所谓的“垃圾食品”后,担心他们营养不均衡,有了坏的饮食习惯了,怎么办?

最差的做法就是“堵”,从此再也不允许吃了,因为当我们大惊小怪地“制止”后,反而容易让孩子形成“为了反对我们,为了引起我们注意而继续吃”的叛逆行为。

最好的做法就是“多样化”,也多带着孩子尝试各种既健康又好吃的美食,让孩子发现,“好吃”的不只有一种。

绘本和动画片也是如此,嫌弃孩子看的“粗俗”,不要去打压孩子,而是多提供有品味的好看的,多带着孩子去看到听到那些经典大家的作品。

而且审美品味也不要强求只是绘本和动画片,更需要父母日常的浸润,衣服的选择、娱乐活动的选择,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

看过更多的眼睛,听过更多的耳朵,自然就有分辨高下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治标的方式。


03

相信孩子的力量

最后,还想说一点,虽然这次“毒插画”事件值得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但我也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矫枉过正。

我个人并不觉得,孩子接触的内容只能是“真善美”的,一点点的“假丑恶”都不能看到。

这就像当年超早产的小D刚从NICU出院,我恨不得消毒一切她能接触到的东西一样,最后医生提醒我说,消毒了婴儿房,不能消毒全家,消毒整栋楼,消毒整个小区,更不可能消毒全地球……

过度消毒,反而会让这个“真空”中的孩子,失去自己的抵抗力,一旦有一天接触外界,更可能彻底崩盘。

这个世界,永远是“养料与毒性”共存的,而这当中,我们父母怎么看待的角度也是很重要的,往大里说,格局很关键:

首先,看书要抓整体,抓主旨,千万不要盯着一两个插画细节而就判定“少儿不宜”。有一些艺术作品,结合整体故事发展来看,恰恰就需要这么一些点缀来帮助情节展开。

其次,父母的心态是最影响孩子的。

如果我可以不那么“如临大敌”,哪怕孩子有一点点害怕,但他因为知道父母陪着就安全,而读完这本书。那么经历过这个旅程的孩子,本身也就有了更好应对“害怕”的体验,这也是有价值的。

最后,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对我来说,好的绘本就是不把孩子“弱小化”。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担心和害怕,而刀切只提供孩子“甜到发腻”的内容,毕竟社会本身就是“五味杂陈”的。


说到底,一个有丰富多元化阅读体验的孩子,不会因为一本“坏”书而变坏;一个愿意深度参与到孩子阅读的父母,更加不会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因为一本“坏”书而变坏。

我期待这次“毒插画”事件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希望该被追责的都一追到底。


但我也不希望,这类事件引发的焦虑,被一浪一浪卷到“贩卖焦虑”的程度,焦虑过后,愤怒谴责过后,我们真的查看孩子的状态了么,给予孩子有效的,稳定的支持和帮助了么?

作为父母,这是万万不可漏掉的啊!

大J叨叨叨

大家端午节过得可好?尽管上海可以自由行走了,但说实话我还有一点点不适应,好像一下子见到那么多人有点不知所措。

我们三天小长假也不怎么有假期的感觉,就家附近的公园走了一圈,然后去看了小D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估计等你们看到我短视频里面头发修剪了,那就是我真正调试好了吧

觉得文章有启发

本文标签: 绘本  插画  最重要的事  潜意识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