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杨健结局是什么揭秘 《狂飙》杨健最后结局怎么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8-24 15:09:18作者:佚名
等了13年,这个暗黑萝莉终于回归了。
想当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她又爱又怕。
萌起来比谁都萌,狠起来比谁都狠。
自她出现以后,恋童癖不敢轻举妄动,收养家庭三思而行。
如今,她又回来了。
鱼叔已经做好了汗毛倒立的准备。
《孤儿怨:首杀》Orphan: First Kill
2009年,《孤儿怨》诞生。
峰回路转的剧情,细思恐极的设定,让人过目难忘。
该片当年以2000万美元成本,狂揽全球近8000万美元票房,妥妥的年度黑马。
豆瓣上,44万人打出8.2高分,在惊悚片、悬疑片里都算是翘楚。
成功的同时,影片也引来不少争议。
先是领养家庭和福利机构发起投诉。
害怕观众从此对孤儿产生心理阴影。
随后也有人质疑影片的逻辑。
第一部中,萝莉曾被一户美国家庭领养。
结果全家都在人为纵火案中丧生,只剩下她自己。
这么蹊跷的案件,难道警方就没想到调查一下幸存者么。
这不,新作就把坑填上了。
只不过,是用塑料和稻草填的。
豆瓣评分5.6, imdb 6.1,口碑彻底崩坏。
制片方似乎也对它的烂心知肚明。
明智地选择仅在流媒体上线。
但这么一个好IP,怎么就扑了呢。
这事还要怪谢娜(不是)。
豆瓣最高赞
有一说一,女主的脸真有那么点谢娜的意思。
上一部中,演员伊莎贝拉才12岁。
假装 9岁 萝莉, 还说的过去。
而现在,她已经25岁了!
为了让她回归演出9岁角色, 剧组居然没有采用任何CG动画。
只是用了很多拍摄技巧来降低身形。
比如,让其他演员穿高底鞋,以反衬主角的小。
这种方法虽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表演。
但也失去了前作的诡异感。
流逝的骨胶原, 深 深的法令纹。
再矮小的身材,都没法让人信服这是个真萝莉。
两部对比
然而,就算剧组花大钱做了换脸特效,也无法拯救它。
因为第一部最大的悬念,来自于 女主的身份谜团。
影片前半部分,这个萝莉处处透着诡异。
明明才9岁,偏喜欢穿七八十年代的衣服。
然后是与年龄不符的残暴与冷漠。
偷看养父母夜生活。
张口闭口Fu*K。
砸死小鸟。
杀死修女。
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她是谁,为什么要杀人掩盖身份。
她什么动机,为什么要挑拨养父母关系。
这些未知的恐惧,一直萦绕在观影过程中。
直到最后才被揭晓。
到了第二部,问题来了——
最大悬念已经被揭开。
身份已知,33岁的精神病杀人狂。
结局已知,全家死光,只剩她笑到最后。
想要营造恐怖气氛,必须得搞点新玩意。
影片开头确实有那么点东西。
一个女医生正准备发车。
雨刷器一扫, 萝 莉突然出现在车前,诡异一笑,随即消失。
女医生认出来了,这正是刚刚她在精神病院里遇见的危险人物。
女医生到家停车,刚打开房门。
汽车的后备箱突然自己打开。
女医生蹑手蹑脚走过去。
什么都没有。
她狐疑地关上后备箱。
回到家,一抬头。
只见萝莉的锤子直直落了下来。
这个开场片段,有点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意思。
你知道女医生会死。
但怎么死,什么时候死。
每一个场景都让人禁不住去猜想。
只可惜,这种亮点仅存在于开头。
进入正题后,导演似乎逐渐暴躁,从精雕细琢变成了敷衍了事。
悬疑情节绝大部分都是第一部的老调重弹。
偷窥父母夜生活。
突然出现, 锤死人、捅死人、砸死人。
以及诡异的荧光画。
可惜。
只复制了桥段,却没能复制质感。
要说续作一点创新没有,也不尽然。
本片采用了「黑吃黑」的设定,在中段让人眼前一亮。
女主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后, 杀了 女医生 。
然后用电脑查询了美国失踪女孩名单。
并从中选择了与自己最像的那个——
艾斯特。
就这样,精神病患者摇身一变, 成了美国上流人家的女儿。
不过,当初调查失踪案的警察起了疑心。
警察趁艾斯特不注意,提取了她的指纹。
拿回家一对比,果然对不上。
就在这时, 一个身影突然从背后出现。
咔咔几刀就 把警察捅死。
艾斯特脸上的血还没擦。
一个身影突然在她背后出现。
对着警察又补了几枪——
是艾斯特的妈妈。
最大的反转就在这。
原来真正的艾斯特早就死了, 是 被混账哥哥失手杀死的。
爸爸对此毫不知情,一直不放弃寻找。
妈妈为了家庭,选择包庇哥哥。
而艾斯特的出现,刚好填补了爸爸内心的空缺。
于是,为了家庭稳定,为了重新找回婚姻的激情,妈妈逼迫艾斯特,必须把戏演下去。
不仅要演,还要演好。
妈妈给她安排了各种培训, 包括往事的细节、女儿的习惯。
好让警察和心理咨询师彻底相信艾斯特。
变态母子遇上变态萝莉。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情节。
寻回失踪人员不需要DNA鉴定么。
还别说,现实生活中真有类似案例存在。
2013年的纪录片《冒充者》里,就讲述了 一个22岁法国男孩,冒充17岁美国失踪男孩。
明明两人肤色、发色、瞳孔颜色都不同。
可失踪男孩家庭居然丝毫没有怀疑。
在接受警察询问前,主动给他看家庭照片,谈论往事。
而且死活不让他去做DNA鉴定。
不过,男孩没能逃过心理医生的法眼,最终败露,锒铛入狱。
但他反过来控告这家人杀死了他们的儿子,即真正失踪的男孩。
重重疑点引起了警方的怀疑。
可警察找了许久,也没能找到直接证据。
事情的真相不得而知。
纪录片也给出了开放性结局。
《孤儿怨:首杀》的设定,看起来与这部纪录片很是相似。
但对于悬疑气氛的营造,还不如纪录片。
本应是疯批对疯批的心理控制战。
结果被拍成了幼稚的虐杀游戏。
简单来说,就是你杀我,我杀你,最后全部杀光光。
先是妈妈杀萝莉,在食物里下毒。
失败。
然后萝莉杀母子,想将其推下车站。
失败。
最后哥哥和妈妈想联手杀萝莉。
结果被萝莉挨个反杀。
当然,还少不了萝莉的梦中情人,爸爸。
他不小心发现了萝莉身份后,也 被推下了房顶。
一家人,彻底死绝。
影片结尾,萝莉换上干净衣服。
气定神闲地走出熊熊火场。
悬疑氛围,无。
智商段位,无。
行为逻辑,无。
实在潦草。
对这个结果,鱼叔也不那么意外。
「续作烂片定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这些年,太多优秀的IP续作,都沦为了狗尾续貂。
因为一个IP之所以优秀,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新鲜的世界观。
但这对续作来说是把双刃剑。
好的是,续作可以不用想设定,或者进行过多背景介绍, 从而集中进行剧情、角色的挖掘。
坏的是,一旦挖得不新、不深,很容易没有新鲜感。
而对恐怖、惊悚、悬疑这一类电影来说,没有新鲜感往往是致命的。
以《生化危机》为例。
2002年,根据游戏改编的系列电影第一部面世。
豆瓣评分高达8.2,堪称丧尸片的鼻祖。
但续集评分却不断降低。
2021年重启的新作《新生化危机》。
剧情完全复刻了1和2,最终呈现的结果混乱且无聊, 豆瓣评分仅4.6。
《生化危机》的真正魅力,在于丧尸随时可能出现的紧张感。
是「当你以为一切已经结束,然而才刚刚开始」的悬疑气氛。
如今老调重弹加廉价制作,扑街也是必然。
还有经典恐怖电影《电锯惊魂》系列。
首作豆瓣评分8.7,惊艳全球。
这个IP的精髓,是用环环相扣的巧妙机关,揭示人性的复杂。
续作第二部第三部口碑还算稳住。
从第四部开始,开始持续下跌。
2004年到2021年,17年,9部。
不断地推出续作,让这个IP疲态俱显。
到了去年,第九部只剩下血腥的画面和刻意反转的剧情,内核空洞无物。
最终沦为杀杀杀的血浆片, 豆瓣评分掉到5.2。
《孤儿怨》也是如此。
扮演艾斯特的演员伊莎贝尔,在第一部电影宣传期间接受采访时曾说:
「一个家庭,为了弥补一个未出生婴儿的遗憾,就把艾斯特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难道就是对的吗?」
第一部作品之所为成为经典, 不仅因为成功塑造了恐怖萝莉的形象, 更是构建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家庭。
艾斯特能屡屡得逞,与 家庭本身的裂隙息息相关。
妈妈酗酒,因疏忽导致女儿变成聋哑人。
爸爸出轨,始终得不到妻子的信任。
儿子只顾着玩电子游戏,看色情杂志。
连妹妹在桌上要黄油的手势都看不懂。
还需要刚被收养来的艾斯特,来做翻译。
他们明明有个完美家庭,却都不懂得珍惜。
而艾斯特从未有过童年,也从未得到爱。
看到这一切,不由让她感到愤怒。
第二部的「黑吃黑」设定,依然有深入挖掘的可能性。
看似温暖的家庭,其实每人心中都有恶意。
被妈妈和哥哥扔进郊外枯井的妹妹,才是被真正遗弃的「孤儿」。
残酷人性的寒意,足够深入心脾。
由此而生的惊恐,远远比杀戮更令人窒息。
只可惜,这个设定还是被白白浪费了。
说到底,对于优秀IP而言。
世界观是皮,精神内核是骨。
只续了皮,却缺了骨。
出来的成品,终究还是立不住。
最糟糕的还不是第二部翻车,而是第三部可能也要来了。
圈钱容易,好IP不易。
广大制片方们,且续且珍惜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