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日本发现新鱼种,体长超2米:深海真的有“蛋白资源库”?

更新时间:2022-07-03 18:40:18作者:佚名

罕见!日本发现新鱼种,体长超2米:深海真的有“蛋白资源库”?

日本是有名的渔业大国,国土面积虽只有37.7万平方公里,但海洋资源却异常丰富。该岛国四面环海,海洋专属经济区约400万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10倍多。

日本不仅海域面积广,还拥有世界著名的超级渔场。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应运而生,盛产鲑鱼、狭鳕、秋刀鱼等经济鱼类。在此加持下,日本于1984年创下了1281.6万吨的捕捞量,高居世界第一位。


资料图

日本捕捞的渔业品种涉及100多个水生动植物,并且呈现出由浅海向深海转移的趋势。在向深海探索的过程中,新的鱼种不断被发现、命名,这背后是否存在新的机遇呢?

日本海域发现罕见的新鱼种

据日本广播协会7月1日消息,科研人员在日本静冈县骏河湾的深海处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怪鱼,后将其命名为横纲沙丁鱼(Narcetes shonanmaruae),日文名称为Yokozuna iwashi。


日本海域发现罕见新鱼种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种巨物全身呈黑色,外形类似鲶鱼,头部粗,口裂大,体长估计为2.53米,是名副其实的深海巨物。

自2016年以来,日本的科考团队在2100~2600米的深海中已捕捞到了四条同种鱼,体长在1.2~1.38m之间。本次发现的大鱼在规格上刷新了纪录,发现地点也有别于此前的八丈岛外海,这也从侧面表明:横纲沙丁鱼很可能广泛存在于北太平洋的深海中


视频截图

科学家对横纲沙丁鱼的胃容物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是一种位于深海食物链顶端的食肉鱼。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的教授也表示,拍摄到的大鱼张开大嘴,试图恐吓周围的深海鱼,“这种行为是食肉鱼坚守领地、驱赶其他生物的典型行为”。


科学家分析横纲沙丁鱼的胃容物

网友对此感慨道:深海海域神秘莫测,背后很可能还有更多的“巨物”没被发现!确实如此,大鱼的现身暗示着深海中存在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因为只有健全的食物链、充足的底层生物资源才能供养出大型的食肉鱼。

深海:鲜为人知的神奇秘境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但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探测范围也只达到5%的程度,另外95%仍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深海海域尤其如此,人类目前只打开了一扇很小的观察窗口。

什么是深海?根据国际上的定义,200米以下的海域范围就属于深海。

在0~200m范围内,海水透光性良好,初级生产力丰富,这是海洋中生命现象最为繁荣的区域。当水深达到200米以下时,太阳光已经非常微弱,生产者的生物量骤减,鱼类等生物资源大幅度降低。


资料图

水深1000m以下即进入深海层,看不到任何阳光,水温接近冰点,施加在生物表面的压强超过100个标准大气压。这是什么概念?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承受的压力超过100公斤!高压、低温、食物匮乏,这给深海生物的生存带来了近乎苛刻的条件。

因此就有人认为,深海是生命的禁区,大型鱼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深海究竟是寸草不生,还是别有洞天?

随着深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深海中的确存在着壮观的生命世界!科学家经研究发现,深海中的有机生命体普遍存在,潜在的生命类群估计超过1000万种,代谢机制独特,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资料图

在这当中,很多巨型的深海生物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大王酸浆鱿(可达11米)、深海黄貂鱼(可达2.7米)、深海皇带鱼(可达7米)、巨型蜘蛛蟹(腿宽可达3.7米)、深海水母(可达10米)等物种。这些都是深海中实际存在的生物,体型相当庞大,意味着深海具有可观的营养来源。


深海生物

2022年4月,来自英国等17个国家的40位科研人员组成了深海科考队,在秘鲁和智利沿岸的阿塔卡马海沟深处拍摄了11000多张照片,拍下视频资料有100多个小时,发现了大量的深海物种,还包括三种新发现的狮子鱼。


资料图

总之,深海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死寂,而是充满了未知,更多的奥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深海的“蛋白库”:食物来源究竟是什么?

物种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有食物的支撑。而在深海中,食物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

首先,深海的热液区存在初级生产力。

海底拥有丰富的地热能,火山运动形成了独特的热液区域,组成了地球上典型的极端环境。在这些高温水域中,硫化氢及矿物质的含量颇丰,支撑着海底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海底热液区域

这些细菌属于化能自养者,不需要光照就能生存,在食物链中承担着生产者的角色。更高营养级的原生生物以细菌为食,虾蟹类、贝类等生物也从中分一杯羹,从而构成了神奇的深海食物网。


资料图

以巨型管虫为例,这种管虫生活在2~30℃的热泉水域中,能耐受极高浓度的硫化氢,体长可达3m。深海管虫和化能自养型的细菌共生,巧妙地将无机碳转化成有机碳,以此完成生活史。

其次,“鲸落”打通了海洋上下层的营养通道。

“鲸落”是指鲸类生物死亡后,尸体逐渐下沉,最终在海底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鲸落现象就如同荒漠中的绿洲,为深海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补给,仅仅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鲸落就供养了至少43个种类共计12490个生物体的生存。


深海鲸落


鲸落在世界各地的发现地点

鲸落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它加快了海洋有机物从上层转移到中下层的过程,从而起到了“海洋碳泵”的作用。

据科学家估计,一头40吨重的鲸鱼,死亡后可为深海提供2吨的碳,这相当于一公顷的海底在100~200年内所积累的碳量总和。凡是有鲸落发生的地点,通常会聚集3~5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生命现象异常繁荣。


资料图

2020年,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就发现了一个3米长的鲸落,附近聚集了数十只白色的铠甲虾、红虾以及多条鼬鳚鱼,在鲸鱼的尾部可肉眼观察到多条正在摄食的深海鱼类。从实际作用来看,鲸落是深海生物的一场狂欢盛宴,也是鲸鱼对海洋最后的“反哺”。

深海鱼类的价值有多大?

深海海域是一座诱人的生物资源矿藏。根据“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结果,在200~5000m的深海区域生活的已知物种超过1.7万种,开发潜力巨大。

深海的生物资源究竟有多丰富?

根据日本渔业研究团队的调查评估,仅仅是在200~2000米的水深内,鱼类等生物的捕捞量就有望达到3000万吨左右,这相当于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4。


资料图

再从可行性来看,深海渔业的作业水深已经达到3000米,深海鱼类具备商业开发的潜质。南极海域的犬牙南极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鱼也被称为南极鳕鱼,肉质鲜嫩雪白,是公认的“鱼中贵族”,2010年时1吨的定价就达到了10000美元,身价不亚于金枪鱼。


犬牙南极鱼/南极鳕鱼

据统计,目前被列为捕捞对象的深海鱼类已有7~8个科,资源储量颇为诱人。

在深海鱼类中,灯笼鱼占有重要比重,高达65%。据维基百科记载,灯笼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深海鱼类,全球资源蕴藏量高达550万吨~6.6亿吨左右。

除了鱼类,深海的磷虾资源也很可观。早在2008年,英国科学家就在南极3000米的深海中发现了南极磷虾,蕴藏量同样大得惊人。《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指出,南极磷虾的生物量多达5亿吨,这几乎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蛋白质资源库”。


2020年,南极磷虾的全球捕捞量仅有45万吨

另一方面,深海生物的开发也需要慎重。很多深海鱼生长缓慢,预期寿命长,遭到过度捕捞后很难再次规模,所以只能维持很低的开发率。为保护深海生物,资源管理有必要严格制定、科学评估、合理养护。

本文标签: 深海  管虫  磷虾  海域  南极  日本  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