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更新时间:2022-11-29 09:31:03作者:智慧百科

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原标题: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本文来源:牛弹琴公号

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资料图

以前,对西方的一个印象,就是办公室的空调特别足。夏天够凉,不穿衣服你都禁不起冻;冬天够热,你穿短袖都不会嫌冷。

一场能源危机,让欧洲人,尤其是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变了。

反正,在德国议会,很多官员议员都穿着大衣、羽绒服上班了——不是到办公室就脱掉外套,而是一直穿着上班,即便这样,这些习惯了室内温暖如春的政治人物,还是抱怨太冷了。

冷到什么程度呢?

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视频截图

看德国媒体的表述和照片,德国财长林德纳不再是西装革履,而是西服外套下,穿着黑色高领毛衣,还是这样感觉暖和些。

德国住房、城市发展和建设部长盖维茨,更是屋内大衣不敢脱,一直围着一条大围巾。绿党议员屈纳斯特也是围巾裹身,衣领竖起。

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视频截图

反正,哪怕是德国议会,对一些议员来说,围巾是标配,大衣能不脱就不脱,什么西装革履、职业套装,在寒冷之下见鬼去吧。

总理朔尔茨努力还要保持风度,其他议员更要的是温度。

即便这样,屈纳斯特还是忍不住抱怨:“我穿着羽绒服坐在办公室里,不停地来回走动,但没过多久,我的鼻子还是冻得冰凉。”

为什么这么冷?

有个别供暖设备故障的缘故,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能源危机。为了节省天然气,德国下令调低了冬天取暖温度,按照德国政府的新规定,这个冬天,德国室内供暖温度不应高于19摄氏度。

19度,对这个世界很多地方来说,其实都不冷了。但对习惯了冬天室内温暖如春的西方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噩梦。

以至于屈纳斯特就发推抱怨:“我坐在办公室里,穿着大衣,喝着第三杯热水——为了温暖我的双手。我怀疑这有没有19度,下周我会带着毯子、热水袋和帽子过来。”

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资料图

别忘了,屈纳斯特还是绿党成员,她都忍不住这样抱怨,德国会是什么情况呢?

有德国学生就讽刺她说,“我们学校已经是第三个冬天在经历这些,谁在乎呢?政客们不知道……去年我们教室最低的温度是13度。19度是我们的梦想。”

德国的冬天格外寒冷,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贯总是西装革履的马克龙,最近的衣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省气省电,法国人也在号召多穿衣服保暖。于是,最近在很多场合,马克龙也不衬衫领带了,带头穿起了高领毛衣。

这个冬天很难熬,欧洲政界的穿着都在变了

资料图

让欧洲人尤其愤怒的是,欧洲在承受乌克兰危机的后果,俄罗斯断供了欧洲的天然气,但美国却以三四倍的价格卖天然气给欧洲,一艘美国LNG船到欧洲就可赚1亿美元,以至于马克龙都忍不住痛骂,“这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德国总理朔尔茨不久前也感慨,西方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稳定的增长、低通胀和高就业率”的美好时光,已经成为过去。

但更糟糕的可能还在后面。看到《经济学人》的一个预测,欧洲今冬可能有7.9万至18万民众冻死,超过俄乌冲突导致的直接死亡人数。而且,这场能源危机,可能还要持续多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多时候,更怕背后一刀。不得不说,这个可怕的世界,欧洲成了最大的冤大头。

延伸阅读

欧洲被“冻住”了?

“我穿着羽绒服坐在办公室里,不停地跑来跑去。没过多久,我的鼻子就冻得冰凉。”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援引了绿党议员、德国前农业部长屈纳斯特的话报道称,德国“联邦议院已经冷得令人不快”。

在这篇名为“议会的冰河时代”的报道中以及其他现场画面中可见,屈纳斯特的同事们,在夹克里穿着高领套头衫,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公民、妇女和青年部长丽莎·鲍斯缩在橙色大围巾中开会,一些国会议员已经被“冻”了一个多星期,在现场不停地跺脚。


丽莎·鲍斯在联邦议院。图源:RT

屈纳斯特表示,她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测出的温度只有18.2℃,比前几天略高,其他办公室的情况更糟,可能危及同事们的健康。

她之前就曾发推特抱怨过办公室太冷,“我坐在办公室里,穿着大衣,喝着第三杯热水——为了温暖我的双手。我怀疑这有没有19℃,下周我会带着毯子、热水袋和帽子过来。”

德国联邦政府在9月1日出台了一系列节能规定:要求公共建筑和办公室内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19℃;对于主要是站立或行走办公的场所,最高温度不得超过16℃。

在相关新闻的帖子下面,一位名为洛特的用户也评论说,“我办公桌的金属边缘冰手,每次不小心碰到都会透心凉,我真的很讨厌这个冬天,只有室内温度上升到20℃,才能开始生活。”

“这是场闹剧。显然,政府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 屈纳斯特说。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不仅是德国议员们,大多数欧洲人都在担心如何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在英国,为了说服并教会英国人在今冬节约能源,英国首相决定耗资1800万英镑用于宣传。

据报道,英国未来几周将启动一项宣传活动,向英国家庭传授今冬减少能源消耗的技术秘诀,包括关闭空房间里的暖气,使窗户和门不漏风,并将锅炉温度调低。

这是英国商务大臣格兰特·沙普斯倡导的“双管齐下”战略的一部分,还计划为能效最低的住宅进行更好的保温。英国财政大臣亨特宣布,在从2025年到2028年的3年时间里,再为隔热保温材料投资60亿英镑。

但英国建筑产品协会经济主管弗朗西斯警告称,政府拖到11月底才宣布这一计划,未免有点太迟了,这意味着“不太可能在今冬降低能源账单方面取得进展”。


英国家庭被告知主动降低温度以减少能源支出。图源:MSN

不仅是今冬,业内人士警告称,欧洲能源危机或将持续数年,正如26日出版的《经济学人》的封面所描绘的:

在一片暗黑之中,欧洲大陆笔直垂下了一排排层层叠叠的冰凌,千里冰封、霜雪遍地,黑纸白字写着“世界是如何将欧洲抛在身后的”。

根据《经济学人》的统计模型,在正常情况下,冬季的实际能源价格上涨10%,死亡人数会增加0.6%。因此,今年能源危机在欧洲各地造成的老年人额外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万,超过俄乌冲突导致的直接死亡人数。

与此同时,欧洲对于未来的担忧因为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而进一步放大。在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推出巨额补贴的吸引下,瑞典知名电池初创公司Northvolt表示希望在美国扩大生产。西班牙能源公司Iberdrola在美国的投资是在欧盟的两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最近公布了永久缩减欧洲业务的计划。

美国的保护主义可能会耗尽欧洲的活力。许多老板警告说,欧洲正面临大规模去工业化的风险。而且欧洲的老龄化速度也比美国快,失去投资将使欧洲更加贫穷,并加剧了经济衰退。

补贴争端也加剧了美欧紧张关系。美国对欧洲经济萎靡感到恼火,欧洲则对美国的经济民粹主义感到愤怒。为此,德国经济部长指责美国加大投资力度,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觉醒”,但欧洲真的能“觉醒”吗?

《经济学人》称,欧洲认为,“拜登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阻止中国主导关键行业,所以坚信美国并非故意吸引欧洲投资,美国在这方面没有战略利益。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此前在采访中表示,美国人现在靠出售天然气赚了很多钱,欧洲国家给美国付钱并自断了经济竞争力。对欧洲大陆来说,能源危机正导致生产萎缩和去工业化,在未来10年至20年中,这场危机将对欧洲大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本文标签: 欧洲  德国  大衣  围巾  美国  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