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戒严、莫斯科提升戒备,普京一出手,乌和北约对俄新战术恐慌

更新时间:2022-10-22 10:20:26作者:智慧百科

四地戒严、莫斯科提升戒备,普京一出手,乌和北约对俄新战术恐慌

10月20日,普京宣布对新加入的四个地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实施戒严,而与此同时,普京也命令莫斯科市在内的数个地区进入“提高戒备”状态,这项命令可限制首都的交通运输并加强公共秩序。此外,普京也让克里米亚及数个俄罗斯南部地区都置于新的安全措施之下,这些地区可能会限制民众走动。



资料图

对于新的政策,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稍后说,“目前首都1250万人的生活运作如常,现在还没有实施任何会限制正常生活步调的措施”。

索比亚宁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确保经济稳定、安全措施、武装部队的协同,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民防、保护手段等任务,将由相关的联邦和城市当局完成”。

对于普京为何会发布戒严令并在一些地区提高警戒级别,加拿大版的“全球研究”发表文章分析称,首先,这是普京为了确保俄领土安全,因为乌克兰军队即将发动袭击,而普京实施戒严令,将大大提高当地民众的安全环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平民从赫尔松留下来。此外,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新任指挥官苏洛维金警告,乌军将袭击卡霍瓦大坝,基辅想淹没这个地区。



资料图

苏洛维金在半个月前被任命为新指挥官,他上任后,俄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中改变了一些战术,外界右眼可见地发现俄军对乌增加了攻势,对乌军的打击力度也在增强,尤其增加了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的精确打击,迄今为止,俄军已摧毁了乌克兰三分之一的发电厂,而这让泽连斯基不得不呼吁民众减少用电量。

对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前情报官员、美国分析师斯科特·里特表示,俄改变在乌特别行动的策略引起了基辅政权和北约国家的恐慌。他说,西方官员关于基辅可能获胜的声明,以及对乌克兰军队的赞扬,听起来都没有说服力。

里特特别提请注意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话,即西方必须继续千方百计帮助基辅,以防止俄罗斯获胜。同时,斯托尔滕贝格指出,如果俄罗斯接管基辅,这将意味着整个北大西洋联盟的失败。他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俄罗斯输了,那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这一切都是因为俄罗斯并没有真正输掉。”



资料图

里特说,俄军新的策略不仅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他的团队不知所措,也让斯托尔滕贝格不知所措。西方集体终于开始意识到,即使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也无助于它击败俄罗斯。

“这让泽连斯基总统和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感到恐慌。为什么会这样?只是俄罗斯没有输,北约很清楚这一点。” 里特强调。

早些时候,斯科特·里特表示,美国对俄罗斯发动的制裁战争不是为了削弱俄罗斯,而是为了彻底摧毁俄罗斯。然而,里特称,事实上莫斯科不仅破坏了华盛顿的计划并保护了俄罗斯,而且还扭转了局势,使反俄制裁打击了西方本身。



资料图

目前,西方对乌克兰的总军事援助达到了423亿美元,而美国及北约还在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而这很有可能导致其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

俄在四地实施戒严令后,乌军加大了对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打击,10月21日,不时传来当地发生爆炸事件的新闻。如今,冲突各方已开始积极使用大型武器,双方一些士兵已经学会了听声音识别大小不同的炮弹。可见,未来战事,将是一场恶战。(井上蛙)

延伸阅读

俄大桥被炸、乌大幅丧失供电能力,双方进入“基础设施之战”

“在过去的一昼夜,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继续使用空基远程高精度武器打击乌克兰的军事指挥系统和能源系统。所有既定目标均被击中。”俄罗斯国防部10月20日在一份声明中如此写道。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0月18日在其推特主页发文表示,俄罗斯在过去一周内摧毁了乌克兰近三分之一的发电站。随着冬季临近,当地电网正面临严峻风险。俄国防部同日则宣布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空袭将会持续。

随着时间推移,俄乌冲突不单单是枪炮交锋,而早已成为一场真正的混合战。各方的较量涉及军事、外交、金融、能源等多个层面,从“北溪”天然气管道遇袭泄漏到对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再到乌克兰境内的基础设施遭破坏,映照出局势的逐步演变

眼下,西方国家和乌克兰指控伊朗为俄罗斯提供了实施这些攻击的“沙希德-136”自杀式无人机。乌克兰外长库列巴18日更是提议与伊朗断绝关系,美国、法国和英国19日在联合国安理会闭门会议上讨论“伊朗向俄转移无人机”问题,欧盟20日还宣布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但俄罗斯和伊朗均否认了相关指控。

乌三分之一电力设施被毁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0月20日报道,泽连斯基的办公室主任顾问阿列克谢·阿列斯托维奇当天表示,俄罗斯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造成乌克兰停止供电、供暖的时间可能长达数月。他称,乌境内已有1800个居民点停止供水、供暖、供电。

乌克兰国家能源公司10月21日发布消息称,乌全境当天将继续采取限电举措,直到完成遭袭的电厂和供应设施的恢复工作。该公司同时再次呼吁民众节省电力,尤其在17时至23时高峰时段限制使用熨斗、电暖气、地暖等高功率电器。

另一边,俄罗斯国防部承认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进行了打击,但否认蓄意以平民为目标。据俄罗斯国防部20日消息,俄军在过去24小时内,用空基远程高精度武器袭击了乌军事指挥系统和能源系统,所有既定目标均被击中。

俄罗斯这一系列进攻始于10月10日,即克里米亚大桥遭到袭击两天后,俄罗斯对基辅和其他乌克兰城市发动了自俄乌冲突开始以来最猛烈的空袭,密集打击了从哈尔科夫、基辅至利沃夫、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的能源、国防、军事指挥及通信设施。

乌克兰官方10月11日通报称,俄罗斯前一天针对乌克兰展开的攻击行动至少造成19人丧生,100多人受伤。

对此,泽连斯基抨击俄罗斯反复攻击能源基础设施是“俄式恐怖袭击”,据他10月18日透露,自本月10日以来,乌克兰30%的电站被摧毁,导致乌全国出现大规模断电。

不久之前,俄罗斯则指认乌克兰情报部门是针对克里米亚大桥“恐怖袭击”的幕后黑手。当地时间10月8日早上,克里米亚大桥上一辆卡车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导致大桥部分路段坍塌。泽连斯基随后暗示性地在讲话中称乌多数地区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克里米亚“阴云密布”。

克里米亚大桥跨越刻赤海峡,是连接克里米亚半岛与俄罗斯大陆的唯一陆路通道。这座大桥颇受俄总统重视,2018年5月克里米亚大桥的公路桥正式通车,普京亲自驾驶车辆,率领一队卡车参加开通仪式;2019年12月,普京再次亲赴克里米亚大桥铁路桥开通仪式现场。

外界由此猜测,俄罗斯正在为克里米亚大桥遇袭报复——俄方并未否认这一点。普京10日在联邦安全会议上证实俄军对乌克兰的基础设施进行了远程导弹打击,他将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称为“乌克兰对俄基础设施进行的恐怖袭击”,并表示 “如果对俄罗斯的恐怖袭击仍在继续,我们将以非常严厉的方式予以回应,回应将与俄罗斯面临的威胁相等,任何人对此都不该有任何怀疑。”

他还暗示俄罗斯针对基础设施的打击范围可能更广,普京说:“任何至关重要的交通、能源或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无论位于何处,都可能是公平的游戏。面对此类威胁,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应加大力度保护关键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之战”或意味着危险的升级

俄罗斯此轮借无人机等武器打击乌克兰水电供应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做法并非罕见手段,这正是“混合战”的一部分。“混合战”一词由美国军事专家、国防大学研究员弗兰克·霍夫曼在2007年创造,指的是常规军事战争中的模式及战略与暴力、犯罪扰乱活动等恐怖主义战术相结合。

今年9月,连接俄罗斯和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北溪-1”和“北溪-2”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将外界注意力引至如何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这一话题。

据丹麦哥本哈根警方10月18日发表声明宣布,初步调查显示,在丹麦海上专属经济区的北溪管道泄漏是由“剧烈爆炸”引发。但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到底谁制造了爆炸也成为“罗生门”。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而在调查尚未开始前,波兰和乌克兰早已开始指责俄罗斯对“北溪”管道发动袭击;俄罗斯则将矛头对准美国,指出只有美国能从“北溪”事件中获益,便于其向欧盟出售更多液化天然气。

虽然目前真相尚未大白,但教训已得揭示。德国国防和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朱利安·帕拉克(Julian Pawlak)9月底就对《纽约时报》分析说,“北溪”泄漏事件恰好展现了(欧洲的)重要系统将如何暴露在外部攻击之下,事故再次提醒人们关于“混合战争”的风险。

帕拉克当时分析称,现阶段可以确定的,首先是该事件与乌克兰局势有关。北约的海上指挥部和盟国船只正在考虑和准备应对包括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的混合军事行动。其次,这次破坏行动对欧洲经济造成了额外的不稳定性,“这是一个暴力的提醒,提醒我们能源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自“北溪”泄漏事件发生以来,挪威和丹麦加强了对其能源部门的安全保障,北约秘书长承诺对任何进一步的袭击采取“统一和坚定的反应”。然而,彭博社10月19日撰文指出,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当地通信和能源网络依赖的系统往往过于陈旧、缠结或暴露在外,而且大多是私人持有的——例如谷歌拥有数千英里长的水下电缆。

文章还称,普京最新一轮针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攻击旨在吓住乌克兰平民,并在冬季来临之际削弱他们的决心。但它同时宣称,俄罗斯同样面临着类似风险,价值40亿美元的克里米亚大桥遭到袭击就是例证。眼下,俄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的威胁代表着危险的升级

本文标签: 普京  莫斯科  北约  俄军  斯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