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成大势所趋?名校生高分低报的背后,满是无奈和现实

更新时间:2022-10-15 10:05:55作者:智慧百科

“逆向考研”成大势所趋?名校生高分低报的背后,满是无奈和现实

“学历越高越吃香”这句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企业虽破除了“唯名校”的导向,但依然会存在“择优录用”,这也让学生之间变得越发“内卷”了。

以往的大学生身份很吃香,即使是专科毕业也能够够获得“包分配”,但当高学历人才持续增加,别说是专科学历了,连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也不占太多优势了,而研究生学历才能在就业、生活等方面中“吃香”。



大学生毕业后,考研也逐渐成为了“首选”,但随着考研人数不断增多,光是2022年考研人数便高达457万人,这也让很多学生直呼“太卷了”,与之而来的便是“逆向考研”。

“逆向考研”成大势所趋?名校生高分低报的背后,满是无奈和现实!

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报考研究生,但真正能上岸的却是有限的,虽说各大高校扩招研究生,但反而让考研变得更加激烈,而部分考生为了增加自身上岸几率,“逆向考研”也成了大势所趋?



按照正常情况下,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多数都会选择报考同等层次的院校,很少会有选择双非院校的,但随着“考研热”的愈演愈烈,每年都有较多的名校生高分低报,甚至是扎堆报考双非院校,这也让人不禁疑惑:考研都这么卷了,等到工作又该如何?

而且名校生报考双非院校的话,也让双非院校的毕业生增加了诸多的竞争力,但自身考又考不上名校,也可谓是“进退两难”了,但其实名校生高分低报的背后,满是无奈和现实。



其一是学生之间竞争激烈,“内卷”也让很多学生放弃努力,并选择了“摆烂”。部分考生还存在着“努力也是白费力气,不如省点力气先上岸再说”的想法,可谓是很无奈了。

其二是名校生“保研”双非院校成功率更高,毕竟不是所有名校生都能保研到名校,或是本校读研等,所以为了确保自身能获得研究生学历,自然也只能向现实“低头”了



其三是双非院校的学费稍低,不像名校那么的“高门槛”,而这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讲,与其“砸锅卖铁”的读研,不如选择更符合自身承受范围的院校更实际,背后也满是无奈和现实了。

名校生报考双非院校虽不是错,但也不失为制造“学习焦虑”

其实考研是需要多个角度衡量的事情,光需要学生有着出色的成绩,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较高的教育成本,而名校生选择“低报”,这对双非大学生也并不友好,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焦虑,也会让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笔者认为,人往高处走才是重中之重,原地踏步甚至后退都会影响到自身的未来发展,而逆向考研看似是学生的无奈之选,不过是缺少竞争心态,也不想付出太多的时间和努力罢了,但大学生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而大学生也要正确看待逆向考研,若是实力允许尽量报考名校研究生!

“内卷”并不提倡,逆向考研也非首选,大学生可要认清自身价值

虽说考研群体越发庞大,除了同龄人之外,还有大批的往届生、考研再战者,还有已经工作的考研生等,但相比较来讲,应届大学生考研本就占据部分优势,不光是学习氛围,还有学习心态和学习环境等,所以大学生不妨报考更优质的高校,而不是“高分低报”,那等到二战、三战在考虑也不迟。



大学生也应提前规划科研方向,具有明确的科研心态和选题,争取获得导师的青睐与认可,说不定还能获得“推免生”资格,虽说难度比较高,但是“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学生去“内卷”,不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充实自身,不要荒废学习时间。

名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可不要妄自菲薄,毕竟双非院校和重点高校本就存在明显差距,而大学生与其随意上岸双非院校,还不如努力向着科研实力更强的院校报考,说不定还能获得更广阔的的视野和格局!



笔者寄语:考研并不是一件随便说说就能完成的事情,尤其是“逆向考研”更要具备强大的勇气,而大学生想要获得“名校光环”,也应多多提升自身,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考研,不要轻易地“低头”,毕竟高分低报也会让人感到可惜,也希望大学生能在爱国教育的引导下,获得正确的爱国主义思维,并实现“学有所成”!

话题:你认为“逆向考研”是大学生的好选择吗?



记得点一点关注,我们下期再见啦~
(图片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签: 名校生  考研  名校  毕业生  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