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娃总是改不掉?没事,加一步也能养成乐观孩子

更新时间:2022-09-22 10:32:03作者:智慧百科

吼娃总是改不掉?没事,加一步也能养成乐观孩子

团队小伙伴前段时间来和我请教,觉得父母语言的力量很大,稍不留神就容易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希望我能写写,哪些批评是坏暗示,不要说。

她问完后,又自言自语道,哎,其实也不是不知道哪些话不能说,关键就是自己做不到啊~

听完我就笑了,讲真,我在小D 2、3岁的时候,也对“吼娃”这事特别上心,当时恨不得把这些“禁忌语言”打印出来贴墙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踩坑。

但几年实打实当过妈带过娃,有个感触,“语言体系”是内置模式,几十年时间说习惯了,不可能说改就改。

而且这些年实战经验发现,如果吼孩子在所难免,不好的话已经脱口而出了,多做这一步也可以养出一个“乐观积极”的孩子?


01

不把单一错误扩大化

吼多了,容易发生“习得性无助”,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但其实对应这个词还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乐观”,这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

当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可以“就事论事”,让孩子认识到,这个错误和其他事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只要修正这个错误,就能变得更好,从而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比如,孩子在家里蹦蹦跳跳,我们已经预见到了可能的危机,提醒了一下,别那么兴奋,小心把旁边的玻璃杯打碎。孩子没在意,然后果不其然,杯子被碰倒在地,碎了。

要避免脱口而出的:你怎么总是那么不听话,提醒过你的不要太兴奋,你看果然打碎杯子了吧,你做事怎么总是这么毛手毛脚。

这段话里,我们就是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你总是这样,不是这一次做错了,而是你压根就没有做对过。

尝试“就事论事”:你看,今天一玩起来兴奋了就打碎了杯子,以后要注意的,你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挺小心的,玩耍也不要过度兴奋啊。

这段话里,传递给孩子的是:这只是偶尔一次的行为,改正后,就会更好。

当然,我知道,很多朋友看到这里肯定要说了,这不就是老生常谈的不要贴标签吗,但我真的会忍不住脱口而出,其实我也会……

所以下面说的才是今天的重点。


02

做不到的时候,向孩子道歉

先分享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个周末的早晨,我叫小D收拾自己的屋子,把脏衣服规整一下。

过一会我过去看,好家伙,她动都没动,还躺在床上听故事,和自己的玩偶们聊天。我一下子有点冒火,直接对她说,你怎么总是那么懒啊?

但令我意外的是小D的回复,她和我说,妈妈,我只是今早整理房间有点懒,这一件事并不代表我这个人一直很懒。

我顿时也笑了,和她说,你说得对,妈妈为刚才的批评言论向你道歉。但这件事你真的挺懒,赶紧起来,抓紧整理房间。

不知道你们看完啥感受?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父母肯定要尽全力尽量少贴标签,但最好的方式还是需要帮助孩子构建一道内心防火墙。

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批评/评价,日后对其他人的反馈,孩子都能有自己的“积极乐观”解读方式,而不是就此变成“习得性无助”。

想建好防火墙,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当我们一不小心,批评的话,不好的话脱口而出了,一定要事后及时道歉。


我经常事后对小D说的话就是,妈妈要跟你说对不起,今天妈妈批评你的时候说错话了,我说你总是浪费东西,这是不对的。你其实就是今天这一次浪费了,你大部分时候都很珍惜东西的,比如XXX。

你们看,这样的道歉里,我和小D强调了“错误的单一性”。而且通过道歉,我也真的看到了小D不“总是”这样,我就会举例告诉她,之前她做得好的地方,妈妈也是看到的。

那么,哪怕我当下批评错了,通过复盘,小D也就明白了,这只是她犯的“偶尔错误”,她之前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

小D慢慢也有了这样的觉察,她特别能区 分“这件事”和“这个人”。

再遇到当别人(哪怕我和爸爸)贴负面标签,她有足够的力量去撕掉,而不是跳入这个预设的框里面。

而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良性互动也给我这个当妈的松绑了。我知道,我不需要去背诵那些“政治正确”的,写在育儿书上的话术,我可以遵循本心正常自然地和小D交流。

想想看,我们学了很多怎么夸怎么批评孩子,但其实我们却很少对孩子感谢和道歉, 而后者恰恰才是真正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来看待。


03

任何时候开始都管用

看到这,我猜又有朋友会有疑问。

疑问一:那我家孩子就是某个问题一直犯错,屡教不改啊,难道我现在还“昧着良心”对他说,他就是这一次犯错了?

哈哈,我们对其他人都能轻易原谅,或者“既往不咎”,为啥唯独对自己孩子那么小心眼呢?

而且,你总是指责娃,他也没改变,那就说明原来的套路效果不好,那么为啥不尝试改变一下对话模式呢?

从今天开始,把过去清零,尝试用“虽然这次错了,但其它地方挺好,而且你一定能改掉”的方式去沟通。

这个本质也是育儿模式的转换,从“问题视角”转换到“欣赏视角”,我们只有先相信孩子可以越来越好,他们才会成长为“积极自信”的人

疑问二:之前批评错了,也没道歉,现在开始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尽管今天分享的是育儿方法,本质是处理关系。任何关系,只要我们用心维护,任何时候开始都是管用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育儿不是方法学,而是关系学。


04

帮助孩子用行动改变

聊完了批评模式后,还要聊最关键的一点,要想批评出乐观积极的孩子,就要帮助孩子用行动改变。

也就是每次孩子犯错,批评完了(或者道歉完了),我们要帮助孩子一起行动改变。

这一点是部分父母的认知盲区,有时候大家会习惯性地看重孩子认识错误的态度。只要孩子说“对不起”了,很多父母就会变得宽松,替孩子“收拾残局”。

但这样就会助长孩子的“摆烂”心态,我反正只要道歉了,父母就能替我做了,我做不到也没关系。

所以,我其实不纠结小D认错态度,我更加在意的是她有没有行动改变,毕竟人付出努力才会真正长记性

行动也能帮助孩子强化这样的认知:这个错误果然是偶尔一次的,而且我有能力改变,让自己越来越好。

而且在行动改变中,不仅要让孩子为过去的错误而行动,更要为预防未来错误再次发生而行动。

比如,玩兴奋了打碎杯子,第一步大家肯定都知道,带着孩子打扫碎玻璃。


有父母肯定要说了,碎玻璃划手,孩子这么小怎么打扫呢?我给过小D那种厚的劳动手套让她捡玻璃,也教过她怎么扫玻璃。

这个过程中肯定要费很多口舌,需要让她明白玻璃渣容易划手,但就是这样的过程,更让她明白了为什么妈妈说,玩耍要小心,别打碎玻璃杯,因为玻璃渣划手不仅仅影响她,也影响每个人,而且打扫的确很麻烦。

(当然,这样的教育肯定有年龄的,一般来说3、4岁以后,至少孩子能表达交流,可以听明白我们说的内容)。

做完这些后,我们也要记得再和孩子聊聊,防患未然的行动是什么?这个就是见仁见智了。

比如我告诉小D的就是,在家兴奋蹦跶的时候,记得先看看周围环境,把可能会碰倒尤其易碎的物品挪开。如果要挪开的东西太多,那就说明不适合在这周围蹦跶。

我们还会就此做一些假设游戏,在家各个地方观察,来聊要挪开什么。像小D就特别明白,妈妈的梳妆台周围不合适蹦跶,哈哈哈哈。

你们看,这样两类行动,是非常能给孩子赋能的。他们既为了自己的“难得一次”的错误做了弥补,还增长了今后的人生智慧。


我们和娃都该认识到,犯错就是生活常态,就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战战兢兢。如果每次都能从错误中吸取一点,成长一点,那么就不会苛刻自己“不能犯错”。

如果用这样的视角来看待批评孩子这件事,那么每次批评都能变成亲子关系的养分,滋养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

我们都能放松,都能犯错,都能不绷紧了当父母和孩子。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昨天推荐了《 》,很多朋友在问,跟牛津树有什么区别?

前天晚上和曹文教授进行视频号连麦时,她就是拿着这套书举例示范怎么进行在家启蒙。


当时她提出了一点,分级读物建议家里收两套,并且可以每次入手至少三个级别(低于孩子水平,适合孩子水平,高于孩子水平)。这样可以允许孩子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中选择读,更加利于孩子坚持。

说说我家的情况,我们是把牛津树作为教材类分级,把这套作为拓展类分级。因为这套绘本搜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等,可以增加孩子阅读的广度。

这也是曹教授那天提醒大家的,英语启蒙要抓“大阅读”(其实和我们中文绘本选择),要打开孩子的阅读面,不要只盯着教材阅读。

但最后我还是那句话,别把阅读当任务,如果觉得真的做不到,那就选择接受可能的后果,然后不读也就不读了。

觉得文章有启发

本文标签: 犯错  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