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游戏停不下来?可能是基因在作怪……怎么破?

更新时间:2022-08-19 10:31:29作者:未知

孩子打游戏停不下来?可能是基因在作怪……怎么破?


看点家长们希望让孩子的执行力和自觉性更强,甚至希望孩子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也能拒绝手机等各种诱惑,做到自律。可是你知道吗?研究人员发现孩子自律还是不自律,和遗传基因、大脑发育的快慢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基因固然重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父母如果合理使用“积极干扰”等策略,也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律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常青藤爸爸 (ID: ivydad_ivydad)

文丨常爸 编丨May

暑假来了,又到了老父母亲们发愁的时候了。

毕竟冰淇淋这么好吃,游戏又这么好玩,想让孩子在家自觉、主动坐下来写一个小时的数学练习题?不存在的。

之前给大家讲过,常爸公司是可以上班带娃的,最近办公室的孩子们多了,家长的训斥声也开始不绝于耳:“这都几点了还在玩,你作业写完了吗?”“你能不能自觉点?”

当然,把娃放在家里的小伙伴也很火大,通过摄像头看自家娃时而抓耳挠腮、时而神游天外、时而偷偷摸摸玩会儿手机,简直了,大热天的不是给自己添堵么。


(多希望娃能这么就把知识“吸收”了)

自从“棉花糖实验”闻名于世以来,“更自律=更成功”就成了无数家长的座右铭,大家都希望自家孩子从小就是个自律小达人,能做到延迟满足,能拒绝短暂的诱惑去追求长久的利益。

(上下滑动浏览)

棉花糖实验(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样奖励。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然而有疑问提出,自制力,而非战略策划能力(strategic reasoning),是否是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

(百度百科关于棉花糖实验的介绍)

可是你知道吗?孩子自律还是不自律,能不能做到延迟满足,可能也是天生的。


自律的人,

可能是拿到了基因的彩票

同样是立flag,有的人能按时完成,有的人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样是逛商场,有的人买买买停不下来,有的人就会捂紧钱包为未来储备。

这种选择差异背后,一部分显示的是基因差异。

心理学中有一个用来描述人格与个性的名词,叫大五人格(The Big Five),分为经验开放性(也译作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神经质5个方面。

研究人员发现,经验开放性神经质这两个特质具有较大的遗传性


经验开放性指的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开放性高的人喜欢新奇和多样性的事物,喜欢尝试新的食物、去新的地方。开放性低的人喜欢熟悉的人和环境,生活方式固定,对不熟悉的事物不感兴趣。

神经质,可不是啥骂人的话,它指的是人们情绪调节的能力,其中一个就是控制冲动。高神经质的人对食物、香烟等有十分强烈的欲望,在感受到诱惑时常常不能抗拒。低神经质的人,对欲望有更高的容忍力,更容易抵挡诱惑。

也就是说,有的人天生就不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或更能抵御诱惑,而另一波儿倒霉蛋儿则截然相反。


另外,人的自控力也和大脑前额叶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关。如果一个人的前额叶功能发育早,并发育的好,那么他的自控力就更强,相比其他发育晚的人更有自律性。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自不自律和遗传基因,与大脑发育的快慢有直接的关系。

这就理解了为什么都是玩手机,有的孩子就能不分白天黑夜刷停不下来——可能跟他的前额叶功能发育晚或者是有难以抵制诱惑的基因不无关系。


但我知道,对于这一点家长们肯定不能接受,不能因为突然出现一个如此“荒谬”的理由,就让孩子顺应天性,或者不疾不徐静待花开吧!

别忘了,基因固然重要,但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研究发现,那些自称擅长自我控制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点估计让很多家长意外),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自律能手,是由于他们的两个共性:

1、他们喜欢做这个事情并从中得到巨大的价值感,乐在其中;

2、他们早已习惯于这种生活了,对别人来说需要自律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就是日常。

所以,高价值感和好习惯,才是高自控力的真相。


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学不会自律

前不久看到一个视频:一个爸爸为了不让孩子暑假沉迷手机,给娃规定了三个可以玩手机的时间段,只要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想怎么玩都可以,其他时间则不行。孩子答应的很痛快,俩人还郑重其事地签了保证书。

走之前,爸爸把手机交给了奶奶。

看上去这样安排不错,但是这个爸爸很快就发现这保证书白签了。因为他发现孩子在家上网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拿着手机玩儿得热火朝天。老师问他问题,孩子也爱答不理装掉线。

爸爸气愤地质问孩子,“你不是答应我不在课上玩手机吗?你怎么出尔反尔呢,说好的事情做不到?你也太不自律了!”

‍ ‍ ‍ ‍ ‍ ‍ ‍ ‍
‍ ‍ ‍ ‍ ‍ ‍ ‍ ‍

看到这里,是不是你也替这位爸爸觉得愤怒和委屈?但实际上,这个爸爸看似完美的教育方式却犯了几个严重的错误:

1、指望一份保证书就能解决孩子自律的大问题,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2、把手机交给奶奶基本相当于把老鼠放到米缸里然后告诉它“不许偷吃”,这是设陷阱不是管教;

3、发现孩子有问题,立即贴上“不自律”的标签,打击了孩子自信心。

虽然孩子痛痛快快地签了保证书,但不看承诺看实效,显然孩子在初始阶段并不具备保证书上所要求的控制能力,这点爸爸应该也心知肚明。

那在明知道你做不到的情况下,还加大了挑战难度。这不是故意让孩子掉入陷阱,挑战失败,遭遇挫折吗?

更让人难过的是,在孩子经受不住诱惑玩手机后,爸爸劈头盖脸一阵批评,“不自律”的标签便焊死在孩子身上。

在爸爸这一番诱惑+打击之下,孩子越来越不开心了,我就这样了,爱咋滴咋滴吧,之后的日子里玩手机更加肆无忌惮,对那份保证书也绝口不提。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

孩子不再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他可能会故意报复父母,用行为或语言伤害父母,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他也可能会自暴自弃,明知这么做不好却依然坚持,不管让做什么都会先说“我不会”“我不行”。


如果父母再抓住孩子“爱看手机”这件事反复批判孩子:

“你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你就是不自律。”

“你就是做不到。”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真的认为自己会一事无成。“自我实现预言”告诉我们,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行,那他未来可能真的不行。

所以,想要提升孩子的自控力,一定要让Ta相信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需要孩子具备价值感,自己看重自己,认为自己是被重视、被认可的。

拥有价值感就拥有改变和努力的动力,而没有价值感则丧失了前进的力量。

所以,看到孩子玩手机停不下来时,父母应该做的是把一个大目标切割成详细的小步骤。

从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做起,比如按时上课、回答一个问题等积极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一点点积累成功的体验,提升自控力。


当孩子相信自己能越来越好时,再把任务难度升级,从按时上课变成提前10分钟坐好、从回答一个问题变成回答3个问题、从读10分钟书变成读半小时书。每次孩子完成一个更高难度的任务时,要及时奖励和表扬,正向反馈。

当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时,在面对手机的诱惑时才有更多底气选择拒绝。


建立好习惯,

自律就不是选择题

2015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他们在6项研究和2000多名参与者中发现,善于自我控制的人也往往有良好的习惯——比如定期锻炼、定点睡觉、饮食健康、定时学习等。

每天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同活动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不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力超群,而是因为例行公事让目标变得更容易。

就像心理学家说的,“真正优秀的节食者不会买纸杯蛋糕。他们不会从面包店门前经过;当他们看到纸杯蛋糕时,他们会想说‘咦’而不是‘哇’;他们的自动反应可能是离开而不是靠近。”


这说明什么呢?帮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干固定的事情,孩子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想起手机,形成规律、健康的生活模式,这比单纯地强调“你要控制你自己”更重要。

而规律的生活模式,离不开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小细节。这里,常爸给父母们提供一些能够教孩子拒绝诱惑的小技巧,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清空桌面,专心学习

把可能的诱惑从孩子的视线中隐藏起来,是阻止诱惑变得势不可挡的最有效方法。所以,要把有可能让孩子分心的东西从书桌上清掉,仅保留学习必需品足矣。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找回自控力,而不是控制孩子。所以首先要和孩子达成一致,比如,

所有的电子设备,放在你下班后的两个小时和周末的有限时间里,让孩子使用;

孩子写作业和上网课时桌面不要放水果零食,等下课时再把水果零食端过来,其他事以此类推。


使用积极干扰

“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认为,那些能实现延迟满足的孩子也并非天生自律性好,而是因为他们使用的“关键策略”。

这个关键策略就是改变对棉花糖的看法或转移注意力。比如仔细观察棉花糖的形状、颜色,而不去想吃糖的感觉。

这种策略也可以套用在孩子身上,用“正经事儿”占据孩子的注意力,帮孩子给每一项“即时满足”的诱惑找一个或几个替代品。例如:

想吃零食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唱首歌,或者在冰箱里备一些水果坚果;

想玩手机的时候,下楼跑两圈或者跳绳十分钟;

想跟同学发信息聊天的时候,拿起语文书大声朗诵两篇古文……

不想写作文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先写100个字,写完我就停笔等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抽象化内心的冲动:画饼充饥是有道理的

抽象化能够帮助孩子们“冷却”他们对零食的欲望。

当孩子特别想吃某些零食时,比如巧克力、冰淇凌、棒棒糖、冷饮,可以让他们在本子上画出来,甚至还可以给自己的画涂上颜色。画好了,就相当于吃到了。


同理,当孩子想玩某个联机游戏时,可以让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例如自己想怎样组队,选择哪些人当组员,为什么选他们。以及如果是自己来设计这款游戏的话,会有哪些创新。

这样一来,孩子获得的成就感,说不定会比亲自上手去玩儿来得更真切!

孩子爱玩手机、玩游戏如今已经成了一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各家的孩子不一样,常爸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普适性的建议,具体实施还要家长依据孩子的特性具体分析。

不过,在自控力这件事上,父母最要不得的就是“急”。千万别指望孩子签一个保证书或用一个月就能从小懒虫变身为自律达人,这是一项需要慢慢培养和掌握的技能,至少一年起步。

而这一年里,就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参考资料:

https://zh.m.wikipedia.org/zh/%E4%BA%94%E5%A4%A7%E6%80%A7%E6%A0%BC%E7%89%B9%E8%B4%A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tp201596;

https://www.vox.com/science-and-health/2018/1/15/16863374/willpower-overrated-self-control-psychology;

https://afineparent.com/emotional-intelligence/delayed-gratification.html

出处: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哈佛、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文标签: 棉花糖  自制力  神经质